記憶衡水
記衡水市武強縣道德楷模劉建峰
小平頭,高度近視的瞇瞇眼,少言寡語,常年一身洗得發白的工作服……劉建峰,樸實得就像腳下的土地,走進人群一點都不引人注意。然而,提起他,知道的人沒一個不豎大拇指的。80后的他,只是武強供電公司的一名普通職工,卻在畫鄉掀起了一輪又一輪的公益高潮,讓沉靜多年的大地盛開出一朵朵文明之花。 2008年8月,第29屆奧運會在北京舉行。奧運會,可是舉國歡慶的大事!作為一個中國人,作為一個有志向的青年人,怎能無動于衷?!劉建峰和兩個同學一拍即合,迅速成立了武強縣志愿者協會,率先為奧運會服務。 “圖什么?什么都不圖!”早在孩童時期,愛心的種子就已經在劉建峰心中萌芽。“爸爸總會幫助最困難的鄉親,奶奶沒有文化,卻會告訴我要行善,會給我講烏鴉反哺、羊羔跪乳的故事……他們的言傳身教,為我播下了善良的種子。”所以,大學時,他是新疆慈善總會的義工,還在學校組織“愛心社”。工作后,在慈善的道路上,他依舊義不容辭。 人生在世,除了錢和權,有什么更值得我們“愛不釋手”、“樂此不疲”?劉建峰用行動給出了答案——那就是“公益事業”。從創建志愿者協會至今,他人生五分之一的時間是走在公益道路上的。 當別人到處拉關系、絞盡腦汁想錢時,他自籌設備在體育場放映1000多場公益電影;當別人為一己之利斤斤計較時,他自籌資金辦起了愛心書屋,免費借閱給人們;當別人把老弱病殘當成累贅、退避三舍時,他籌集善款2萬多元成立了“安老助學基金”,把孤寡老人、貧寒學子視作親人,為200多個村的2000多名老人和孩子送去了溫暖……一樁樁、一件件,他搭錢搭物搭時間、跑前跑后跑資金地完成了。 “知足常樂,不如自得其樂,自得其樂不如助人為樂。”隨著閱歷的增加,劉建峰深刻地感受到,幫助別人的同時自己也是快樂的。“怎么能讓更多人享受到快樂?”在思考中,劉建峰慢慢發現,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,不僅浸潤人們的心靈,還能弘揚當代風尚。于是,讓傳統文化回歸來引導道德觀念、來指導人們的生活成為了劉建峰這名80后小人物的大夢想。 2011年10月7日,劉建峰成立了“中華文化發展教育基金”,創辦的正蒙學堂在武強縣青少年活動中心開課了。在鋪天蓋地學英語的大氣候下,劉建峰卻把國學放出來大曬,讓孩子們在先賢圣人的道德恩澤中汲取營養、茁壯成長。在這里,劉建峰傳播傳統文化的夢想繼續揚帆起航。 大音希聲,大象無形。沒有高談闊論、豪言壯語,劉建峰用行動詮釋了人性之美。在他的帶動下,越來越多的人加入了志愿者隊伍,志愿者協會從最初的三人發展壯大到現在的幾百人。 有人說,劉建峰做公益為的是出名,可志愿者們卻深知他的為人。志愿者段秋菊說:“志愿者協會成立4年來,他從來都是沖在前面,卻將榮譽讓給別人。建峰為志愿者申報了30多個榮譽,自己卻沒有一個。” 走在公益道路上的劉建峰,面對褒獎和贊揚,反而覺得不安,他覺得自己做的還不夠多、不夠好。也有人嘲笑他是傻子,而劉建峰說:“我愿意做這樣的傻子!做一個對別人有用的傻子!” 焦明瑞供稿
|
- 208
- 頂一下
您看到此篇文章時的感受是: |